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从基本原理、污水管网水力计算、雨水管网水力计算、关键参数选择及常见问题等方面阐述排水管网的水力计算

本站     2025/6/12 14:24:55    

排水管网的水力计算是确定管径、坡度、充满度等关键参数的核心步骤,其目的是确保管网在运行中既能高效排涝(雨水)或稳定收集污水(污水/合流),又满足流速、充满度、水头损失等规范要求。以下从基本原理、污水管网水力计算、雨水管网水力计算、关键参数选择及常见问题等方面系统阐述。

一、水力计算的基本原理

排水管网的流动属于有压管流(压力流)或无压管流(重力流),其中:

  • 污水管网:以重力流为主(仅在提升泵站段为压力流),依赖地面坡度形成自然流动;

  • 雨水管网:完全重力流(无压),需通过坡度驱动水流快速汇入受纳体。

水力计算的核心公式是曼宁公式(适用于紊流粗糙区,排水管网常用):
$$v = \frac{1}{n} R^{2/3} i^{1/2}$$
其中:

  • $v$:管内平均流速(m/s);

  • $n$:管道粗糙系数(混凝土管取0.013~0.015,HDPE管取0.009~0.012);

  • $R$:水力半径(满流时 $R = D/4$,非满流时 $R = A/\chi$,$A$为过流面积,$\chi$为湿周);

  • $i$:管道坡度(%或小数)。

结合流量公式 $Q = v \cdot A$,可推导出设计流量与管径、坡度的关系,用于确定满足要求的管径和坡度组合。

二、污水管网水力计算

污水管网的设计流量需考虑生活污水量、工业废水量及地下水渗入量,其核心是“恒定流计算”(假设流量随时间变化较小,按最不利情况设计)。

1. 设计流量计算

$$Q = \psi \cdot q \cdot F$$
其中:

  • $Q$:设计流量(L/s);

  • $\psi$:总变化系数(反映流量随时间的波动,与人口密度、排水体制相关);

  • $q$:平均日生活污水量(L/人·d),参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21):

    • 住宅:100~180L/人·d(北方偏小,南方偏大);

    • 公共建筑:按用水量的90%计算(如商场150~300L/人·d);

  • $F$:汇水面积(ha);

  • $\psi$:总变化系数(可通过公式计算:$\psi = \frac{2.7}{Q^{0.11}}$,$Q$为平均流量L/s,当$Q < 1.2L/s$时取$\psi = 2.5$)。

注:工业废水需单独计算(按工艺最大排水量),并与生活污水叠加。

2. 管径与坡度确定

通过曼宁公式反推管径 $D$ 和坡度 $i$,需满足以下规范要求:

参数要求
最小设计流速 $v_{\text{min}}$防止污泥沉积,金属管≥0.6m/s,非金属管≥0.6m/s(一般取0.6~0.7m/s)。
最大设计流速 $v_{\text{max}}$防止管材磨损,金属管≤10m/s,非金属管≤5m/s(一般取0.8~3.0m/s)。
最大充满度 $h/D$非满流(避免堵塞),DN300管≤0.75,DN400管≤0.80,DN500及以上≤0.85(GB50014)。
最小管径 $D_{\text{min}}$DN200(小区支管),DN300(市政干管)。

计算步骤:

  1. 根据汇水面积 $F$ 和平均流量 $q$,计算设计流量 $Q$;

  2. 假设一个管径 $D$(参考最小管径),计算过流面积 $A = \frac{\pi D^2}{4} \cdot h/D$($h$为设计水深,非满流);

  3. 计算湿周 $\chi = \pi D \cdot h/D$(非满流时湿周小于圆周长);

  4. 计算水力半径 $R = A/\chi$;

  5. 代入曼宁公式计算流速 $v = \frac{1}{n} R^{2/3} i^{1/2}$,并推导坡度 $i = \left( v \cdot n \cdot \sqrt{R} \right)^{-2}$;

  6. 验证流速是否在 $[v_{\text{min}}, v_{\text{max}}]$ 范围内,若不满足则调整管径或坡度;

  7. 最终确定满足所有规范要求的 $D$ 和 $i$。

示例:某居住区汇水面积 $F=5ha$,人均污水量 $q=150L/人·d$,人口密度 $500人/ha$,则平均流量 $q_{\text{avg}}=150 \times 500 \times 5 / 1000 = 375L/s$?不,正确计算应为 $q_{\text{avg}}=150L/人·d \times 5ha \times 500人/ha = 375000L/d = 156.25L/s$。总变化系数 $\psi=2.7/(156.25)^{0.11}≈1.5$,设计流量 $Q=1.5 \times 156.25≈234.38L/s$。假设选DN600混凝土管($n=0.013$),查水力计算表(或软件计算)得:当充满度 $h/D=0.8$ 时,坡度 $i=0.002$,流速 $v=0.85m/s$(满足要求)。

三、雨水管网水力计算

雨水管网的设计流量基于设计暴雨强度和汇水面积,核心是“非恒定流计算”(需考虑降雨历时内的流量变化,但通常简化为恒定流计算)。

1. 设计暴雨强度公式

采用地方标准(如《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附录或地方修正公式),形式一般为:
$$q = \frac{2001(1+0.811\lg P)}{(t+8)^{0.711}}$$
其中:

  • $q$:设计暴雨强度(L/(s·ha));

  • $P$:设计重现期(年,城市主干管取3~5年,重要区域5~10年);

  • $t$:降雨历时(min),$t = t_c + m \cdot t_1$;

    • $t_c$:地面集水时间(min,一般5~15min,旧城区取10~15min);

    • $m$:折减系数(暗管取2,明渠取1.2);

    • $t_1$:管内流行时间(min,$t_1 = \sum L_i / v_i$,$L_i$为管段长度,$v_i$为流速)。

2. 设计流量计算

$$Q = \psi \cdot q \cdot F$$
其中:

  • $Q$:设计流量(L/s);

  • $\psi$:径流系数(综合值0.5~0.8,混凝土路面0.9,绿地0.15,屋面0.9);

  • $q$:设计暴雨强度(L/(s·ha));

  • $F$:汇水面积(ha)。

3. 管径与坡度确定

雨水管网按满流计算(允许短时间满流),通过曼宁公式反推管径 $D$ 和坡度 $i$,需满足:

参数要求
最小管径 $D_{\text{min}}$无铺砌地面DN300,有铺砌地面DN400(GB50014)。
最小设计坡度 $i_{\text{min}}$DN300管 $i \geq 0.005$,DN400管 $i \geq 0.004$(防止泥沙沉积)。
最大充满度 $h/D$满流($h/D=1$)。
最大流速 $v_{\text{max}}$金属管≤10m/s,非金属管≤5m/s(一般控制在0.8~3.0m/s)。

计算步骤:

  1. 划分汇水区域,计算汇水面积 $F$;

  2. 确定设计重现期 $P$ 和地面集水时间 $t_c$,计算降雨历时 $t = t_c + m \cdot t_1$(初始 $t_1$ 可假设为管内流行时间);

  3. 查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q$;

  4. 计算设计流量 $Q = \psi \cdot q \cdot F$;

  5. 假设管径 $D$(参考最小管径),计算满流时的过流面积 $A = \pi D^2 / 4$;

  6. 计算湿周 $\chi = \pi D$(满流时湿周为圆周长);

  7. 计算水力半径 $R = A/\chi = D/4$;

  8. 代入曼宁公式计算流速 $v = \frac{1}{n} (D/4)^{2/3} i^{1/2}$,并推导坡度 $i = \left( v \cdot n \cdot 4^{1/2} / D^{2/3} \right)^{-2}$;

  9. 验证流速是否在 $[v_{\text{min}}, v_{\text{max}}]$ 范围内,若不满足则调整管径或坡度;

  10. 同步校核 $t_1 = \sum L_i / v_i$,修正降雨历时 $t$,重复步骤5~9直至收敛。

示例:某区域汇水面积 $F=10ha$,径流系数 $\psi=0.6$,设计重现期 $P=3年$,地面集水时间 $t_c=10min$,$m=2$。查地方暴雨强度公式得 $q=300L/(s·ha)$,设计流量 $Q=0.6 \times 300 \times 10=1800L/s$。假设选DN1000混凝土管($n=0.013$),满流时 $A=\pi \times 1^2 /4=0.785m^2$,$R=1/4=0.25m$,假设流速 $v=1.5m/s$,则坡度 $i=(1.5 \times 0.013 / 0.25^{1/2})^{-2}=(0.078 / 0.5)^{-2}= (0.156)^{-2}≈41.3$(显然不合理,说明管径过大)。实际应通过水力计算表查得:当 $D=1000mm$,$i=0.001$ 时,流速 $v=1.2m/s$,流量 $Q=1.2 \times 0.785=0.942m^3/s=942L/s$(小于1800L/s,需增大管径)。选DN1200管,查得 $i=0.0008$ 时,$v=1.3m/s$,$Q=1.3 \times 1.131=1.47m^3/s=1470L/s$(仍不足)。最终选DN1400管,$i=0.0006$,$v=1.4m/s$,$Q=1.4 \times 1.539=2.15m^3/s=2150L/s$(满足要求)。

四、关键参数选择与注意事项

1. 径流系数 $\psi$

  • 综合区域需根据用地类型加权平均(如 $\psi = \sum \psi_i \cdot F_i / F$,$\psi_i$为各类型用地径流系数);

  • 海绵城市区域需降低 $\psi$(通过渗透设施减少地表径流)。

2. 折减系数 $m$

  • 暗管取2(因雨水在管内流行时间长,峰值流量衰减),明渠取1.2(无显著衰减);

  • 旧城区合流管折减系数可适当减小(因管内流速低,衰减不明显)。

3. 设计重现期 $P$

  • 经济发达城市、重要区域取高值(如10年),一般区域取3~5年;

  • 需平衡投资与风险($P$ 过高会增加管径和成本,过低易内涝)。

4. 地下水渗入量

  • 污水管网需考虑地下水渗入($q_{\text{渗}} = k \cdot (H - h) \cdot L$,$k$为渗透系数,$H$为地下水位,$h$为管内水位,$L$为渗漏段长度);

  • 渗透量过大时需提高管材防腐等级或增加基础刚度。

五、常见问题与优化

1. 流速过低导致沉积

  • 原因:管径过大或坡度过小;

  • 解决:减小管径、增大坡度(需校核流速≤最大允许值);或在管底设“沉泥井”定期清淤。

2. 流速过高导致磨损

  • 原因:坡度过大或管径过小;

  • 解决:增大管径、减小坡度(需校核流速≥最小允许值);或选用耐磨管材(如铸铁管)。

3. 充满度超标

  • 原因:设计流量计算偏大或管径选择过小;

  • 解决:重新校核汇水面积和设计流量,增大管径;或调整下游管网坡度,避免上游壅水。

总结

排水管网的水力计算是“流量-管径-坡度”的动态平衡过程,需结合规范要求和实际工程条件,通过曼宁公式反推关键参数,并验证流速、充满度等约束条件。其核心目标是确保管网安全运行(防堵塞、防冲刷)和经济合理(控成本、降能耗),同时兼顾海绵城市、生态排水等新兴需求。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