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排水管网中是如何对管网定线进行设计的

本站     2025/6/12 14:21:19    

排水管网定线设计是确定管道平面位置、埋深及走向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系统的可靠性、经济性和施工可行性。其核心是在满足排水功能的前提下,结合地形、地质、现状管网及规划要求,优化管道布局。以下从基本原则、污水管网定线、雨水管网定线、关键影响因素及优化方法等方面详细阐述。

一、管网定线的基本原则

顺应地形,利用自然坡度
管道应尽可能沿地面坡度敷设,使管网坡度与地形坡度一致,减少提升泵站数量(重力流为主),降低运行能耗。

平原地区:优先沿道路或地势低洼处布置,利用天然河沟作为天然排水通道;

山地/丘陵地区:沿山谷、冲沟等自然汇水线布置,避免穿越分水岭(减少开挖量和埋深)。

就近排放,缩短管线长度

污水管网:就近接入污水处理厂或下游管网,减少转输距离;

雨水管网:就近排入河道、湖泊或调蓄设施,避免长距离输送导致的管径过大或流速不足。

避免交叉干扰,协调地下空间

与给水管、电力管、通信管等管线保持安全距离(水平净距≥0.5m,垂直净距≥0.15m),交叉时需采取保护措施(如包封、套管);

避开地下构筑物(如地铁、隧道、人防工程),无法避开时需调整埋深或改线。

满足规范要求
严格遵循《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21)等标准,如:

污水管网最小覆土深度(非车行道≥0.7m,车行道≥1.0m);

雨水管网最小覆土深度(一般≥0.7m,岩石地基可减小);

检查井间距(污水管20~40m,雨水管20~50m)。

二、污水管网定线设计(核心步骤)

污水管网的功能是收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部分雨水(合流制),其定线需重点考虑污水排放的连续性、汇水区域的完整性及与污水处理厂的衔接。

1. 划分排水流域与汇水区域

流域划分:以道路、河沟、高地为分水线,将区域划分为若干独立排水流域(避免重叠),每个流域对应一条或多条污水干管;

汇水面积计算:通过地形图勾绘流域边界,计算各汇水区域的面积($F$,单位:ha),作为流量计算的依据。

2. 确定干管走向与位置

主轴线选择:干管沿区域地势最低处或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布置(减少对居民区的环境影响);

与道路结合:优先沿城市主干道、次干路敷设(便于施工和维护),避免穿越密集建筑群(减少拆迁成本);

服务范围衔接:干管需覆盖整个服务区域的污水排放点(如小区出户管、工厂排放口),支管从干管上游接入(避免“倒灌”)。

3. 确定管径与埋深

管径选择:根据设计流量($Q = \psi \cdot q \cdot F$)和水力计算(曼宁公式)确定,需满足最小设计流速($v_{\text{min}}=0.6m/s$)和最大充满度(如DN300管$h/D \leq 0.75$);

埋深控制:

起点埋深:根据上游接入点的标高(如建筑出户管标高)确定;

终点埋深:需满足污水处理厂进水口标高(或下游管网衔接要求);

中间段埋深:通过坡度($i$)计算($h = i \cdot L$,$L$为管段长度),避免过深(增加施工难度)或过浅(受地面荷载破坏)。

4. 关键节点设计

检查井:布置在管道交汇、转弯、坡度变化、管径/材质改变处,间距不超过规范限值(污水管≤40m);

跌水井:当上下游管底标高差超过0.5m时设置(减少水流冲刷);

倒虹管:遇障碍物(如河道、铁路)时采用,需设置两条并设事故排出口;

透气井:长距离管网需设置透气井(平衡气压,防止水封破坏)。

三、雨水管网定线设计(核心步骤)

雨水管的任务是快速汇集雨水并排放,其定线需重点考虑汇水区域的划分、暴雨径流的汇集路径及与排涝河道的衔接。

1. 划分汇水区域与确定集水点

流域划分:以道路、山脊、建筑物墙基等为分水线,划分独立汇水区域(避免重叠),每个区域对应一条或多条雨水管;

集水点确定:重点收集道路、广场、绿地等硬化面的雨水,通过雨水口接入管网。

2. 确定干管走向与位置

低洼处优先:干管沿区域最低处或河道、湖泊附近布置(利用天然排涝通道);

分水线约束:干管走向需与分水线垂直(确保汇水区域内的雨水能自然流入干管);

与城市竖向规划协调:避免干管穿越高地(减少开挖量和埋深)。

3. 确定管径与坡度

管径选择:根据设计流量($Q = \psi \cdot q \cdot F$)和水力计算(满流时曼宁公式)确定,需满足最小管径(无铺砌地面DN300,有铺砌地面DN400);

坡度确定:

最小坡度:DN300管$i \geq 0.005$,DN400管$i \geq 0.004$(防止泥沙沉积);

最大坡度:受管材强度限制(如混凝土管$i \leq 0.02$),避免流速过高($v_{\text{max}} \leq 5m/s$,金属管≤10m/s)。

4. 关键节点设计

雨水口:布置于道路边沟、广场低洼处,间距20~40m(根据汇水面积调整),类型选用平箅式(常用)或立箅式(防堵塞);

连接管:雨水口与雨水管连接,管径DN200~DN300,坡度≥0.01(避免堵塞);

检查井:间距20~50m(雨水管),坡度突变处需设跌水井;

排涝口:干管末端接入河道、湖泊或调蓄池,需校核出口标高(避免受高潮位顶托)。

四、关键影响因素与优化方法

1. 地形与地质条件

复杂地形(如山地、冲沟):采用阶梯式布置(沿等高线分段敷设),或通过明渠(梯形断面)辅助排水;

软土地基:需换填或打桩加固基础,避免管道沉降变形;

岩石地基:减少开挖量(采用浅埋或顶管),或局部换填碎石垫层。

2. 现状管网与障碍物

既有管网:通过物探(如雷达、CCTV)明确现状管道位置,避免交叉冲突(无法避开时需调整标高或改用倒虹管);

地下障碍物(如树根、旧基础):施工前需清除,或在设计时预留保护空间(如加大管沟宽度)。

3. 规划与发展需求

远期扩展:预留20%~30%的管径冗余(如近期DN600,远期可扩至DN800);

海绵城市:结合下凹式绿地、调蓄池等设施,减少雨水管网的输水压力(如将峰值流量削减30%)。

4. 经济性与施工可行性

管线长度:尽量缩短干管长度(减少土方量和接口数量);

埋深控制:避免过深(车行道下埋深≤3m,特殊区域需加设检查井或泵站);

管材选型:重力流管网优先选用HDPE双壁波纹管(轻便、耐腐蚀),压力流可选钢管(强度高)。

五、总结

排水管网定线设计是“因地制宜、系统优化”的过程,需综合考虑地形、地质、现状条件及规划目标,通过合理划分汇水区域、优化管线走向和埋深,确保系统高效、经济、可靠运行。其核心目标是让污水“流得畅”、雨水“排得快”,同时兼顾施工可行性和后期维护便利性。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