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田管理:物联网+大数据驱动的高标准农田增产增效方案
本站 2025/5/21 9:17:28
智慧农田管理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农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其核心要点如下:
一、核心技术支撑
物联网感知网络
部署土壤墒情、气象、作物生长等多维度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如《无人智慧农场关键技术与构建模式》中通过立体感知网络实现麦穗特征提取)。
自组网络传输技术确保数据稳定,自研传感器精度达85%以上。
智能决策系统
基于AI算法预测病虫害风险(预警准确率提升30%),结合GIS地图优化种植结构。
无人机施药节药55%,灌溉模型节水20%。
精准作业技术
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变量施肥,减少化肥用量30%-40%;智能农机路径优化降低油耗15%-20%。
无人农场采用自动化播种、施肥、收割设备,实现全程无人化作业。
二、典型应用场景
数据驱动管理
全国农田建设监测平台实现项目全流程上图入库,动态监管“非粮化”行为。
山东德州“吨半粮”农场通过云管控平台联动智能设备,小麦、玉米分别增产10.18%和7%。
灾害预警与干预
利用遥感监测干旱、盐碱化等胁迫,结合滴灌洗盐、喷施叶面肥等技术应对。
智能温控系统调节大棚环境,草莓产量提升20%。
生态协同管理
推广可降解防渗材料、生态护岸技术,减少面源污染。
“鱼菜共生”闭环系统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节水率达80%。
三、效益提升
经济效益:亩均节本增效500-1000元,投资回收期约10年。
生态效益: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5级(如河南杞县案例),盐碱地含盐量降低40%。
社会效益:推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高素质农民培训覆盖200人/年。
四、未来方向
技术融合:深化数字孪生、区块链溯源等技术应用,构建“硬件+数据+服务”一体化平台。
政策优化:探索耕地占补平衡弹性机制,明确设施农业用地政策。
模式创新:推广“农业公园”“鱼菜共生”等生态增值模式,促进三产融合。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