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试点地区在专项债申报中,有哪些措施可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本站 2025/4/2 10:22:43
非试点地区在专项债申报中可通过以下措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强化项目全周期管理
实施“三挂钩”机制:将专项债额度分配与项目成熟度挂钩(优先支持前期手续完备的项目),资金拨付与工程进度挂钩(按基础完工30%、主体封顶50%等节点分期拨付),续发额度与资金使用绩效挂钩(使用率低于80%的地区次年核减20%)。
推行“承诺即开工”模式:允许容缺受理用地预审、环评等材料,缩短项目前期准备周期。
建立动态督办机制:对滞后项目实施“红黄牌”挂牌督导(如超期3个月亮红牌),倒逼项目提速。
二、优化资金拨付流程
简化审批层级:省级财政直拨资金至县,取消市级转拨环节,中小型项目(投资额<1亿元)实行“见单即付”(凭监理确认单拨付),拨付周期压缩至7天内。
创新支付工具:推广“专项债资金监管账户+保函”模式,允许供应商凭银行保函预支进度款;试点“区块链+资金支付”,实现发票、验收单等链上存证,减少人工审核环节。
打通续发“绿色通道”:对已通过审核的在建项目,无需重新申报即可直接安排续发债券,加快资金生效。
三、构建穿透式监管体系
多部门数据联动:接入财政、发改、住建等部门数据,实时监控资金流向,异常支付(如大额整数转账)自动预警。
引入第三方审计:对重大项目(≥5亿元)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结果与干部考核挂钩;对资金使用率排名前10%的市县额外奖励5%额度。
强化违规问责:挪用资金地区暂停新增债券申报1年,并纳入政务诚信档案;建立“资金热力图”每周公示使用率排名。
四、探索资金循环增值模式
“专项债+REITs”闭环运作:将建成后的优质项目(如产业园、收费公路)发行REITs,回收资金偿还专项债本金,缩短资金回收周期。
“专项债+社会资本”联合投资: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吸引民企跟投(如专项债出资60%、民企40%),建立超额收益分成机制(如IRR超8%后民企获50%超额部分)。
五、政策协同与能力提升
跨部门协同机制:财政、审计、纪检监察联合成立“专项债督察组”,每季度开展交叉检查;建立“容错清单”,对客观因素导致进度滞后不予追责。
数字化赋能管理:开发“一码通”系统,扫码可查资金拨付记录、工程进度等;AI风险预警模型识别异常支付准确率达90%以上。
专业化培训:编写《专项债资金管理操作手册》,组织“省-市-县”三级轮训,2025年前实现基层财政干部100%持证上岗。
典型案例参考
浙江省“直通车”模式:省级财政直拨施工方,2023年资金使用率达95%。
四川省穿透式监管平台:整合多部门数据,拦截违规支付23亿元,获国务院推广。
通过上述措施,非试点地区可实现从“钱等项目”到“项目等钱”的转变,确保专项债资金“用得准、拨得快、管得住”。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