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农用地整理的核心内容与技术路径

本站     2025/7/24 8:56:37    

(一)耕地提质工程:从“增量”到“提质”的深度升级

1.土壤改良与肥力提升:针对中低产田,实施有机肥替代、重金属污染修复、盐碱地改良等技术,如广东试点区通过“秸秆还田+绿肥轮作”,使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5%。


2. 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田网、水网、路网、林网”四网配套标准,推进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工程,2023年全国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提高10%-20%。


3 . 撂荒耕地复耕与低效盘活: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扶持和土地流转,推动闲置耕地复垦,如重庆奉节县通过“荒地重开”“坡改梯”等工程,新增耕地300余亩,引入果蔬种植产业,实现“荒地变良田、良田变产业园”。


(二)空间重构工程:优化耕地布局与权属调整   


1.集中连片整治:打破村界、地块界限,通过土地置换、权属重划,将零散耕地整合为500亩以上的规模化片区,如四川自贡牛佛镇通过“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实现全镇耕地集中连片率提升40%,土地流转收入翻倍。


2. 永久基本农田优化调整:在严守红线前提下,对少量破碎化农田进行布局优化,试点地区允许调整规模不超过乡镇划定面积的5%,同步将新增优质耕地划入保护区,确保“质量有提升、数量不减少”。   


3. 生态型农田建设:融入生态沟渠、生物栖息带等设计,如浙江“千万工程”中推广的“生态田块”模式,在田间保留10%-15%的生态缓冲带,有效减少农药化肥流失,提升农田生物多样性。   


(三)机制创新工程:构建多元参与的整治生态


1. 政策集成应用:整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等政策,如广东建立“用地指标池”,将整治节余指标优先保障乡村发展,节余部分通过省内流转实现收益反哺农田建设。   


2. 社会资本引入:通过PPP模式、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企业投资,如河南试点区利用政策性金融贷款,以土地整治后产业收益作为还款来源,形成“投资-整治-运营-收益”闭环。


3. 农民主体参与:建立“决策共谋、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机制,如陕西试点村通过村民议事会确定整治方案,保障农民在土地权属调整、补偿分配中的知情权与参与权,整治后农户满意度达95%以上。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