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如何组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程实施?

本站     2025/7/22 10:25:40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程实施是落实规划方案、实现整治目标的关键环节,需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多方协同联动和严格的过程控制,确保工程高效推进、质量达标、群众满意。以下是具体的组织实施方法,涵盖前期准备、流程管理、重点环节控制、保障措施等核心步骤:

一、前期准备:夯实实施基础

实施前需完成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任务清、责任明、条件足”。

1. 明确项目基本信息与目标

  • 梳理项目区范围(行政边界、坐标范围)、面积(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分类面积)、人口(户籍人口、常住人口)等基础信息;

  • 再次确认整治目标(如新增耕地面积、复垦建设用地规模、生态修复指标等)与量化指标(约束性/预期性),确保与审批通过的管理方案一致;

  • 明确项目定位(如“耕地集中连片型”“乡村振兴综合型”),锁定重点任务(如农田整理、宅基地复垦、生态修复)。

2. 组建项目实施专班

  • 责任主体:县级政府为总负责人,自然资源局牵头,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财政局、乡镇政府等部门协同;

  • 现场管理机构:由乡镇政府成立“项目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负责政策宣传、村民沟通)、工程管理组(负责施工调度、质量监督)、资金管理组(负责资金拨付、审计),明确各组职责与人员分工;

  • 技术支撑:委托具备土地整治监理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负责全程监理,邀请农业、水利、生态等领域专家组成技术顾问组,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

3. 完成施工设计与招标

  • 施工图设计:基于管理方案中的规划设计,细化具体工程参数(如灌溉渠道断面尺寸、机耕路硬化厚度、表土剥离厚度),确保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等技术规范;

  • 图纸审查:组织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监理等单位对施工图进行技术审查,重点核查与现状地形、权属边界的匹配性(如避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避开生态保护红线);

  • 招标采购:依法依规开展工程施工、设备采购、监理服务招标,明确投标方资质要求(如土地整治工程专业承包资质)、评标标准(技术方案占比≥40%、报价占比≤50%),确保选中优质承建单位。

4. 完成权属确认与补偿协议签订

  • 权属核查:联合农业农村部门、村集体再次核实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权属边界,编制《项目区权属现状图》,明确整治前后权属调整方案(如承包地互换、宅基地置换);

  • 补偿协商:与涉及土地征收、拆迁的村民签订《土地整治补偿协议》,明确补偿标准(如青苗补偿按当季产值100%、房屋拆迁按重置价评估)、安置方式(集中安置或货币安置)、支付时间(开工前预付30%,竣工后付清);

  • 公示备案:将权属调整方案、补偿协议在村公示栏公示(不少于7天),无异议后报县级自然资源局备案,避免后续权属纠纷。

二、组织实施:分阶段推进工程

工程实施需按“前期准备→工程施工→验收总结”全流程推进,重点把控关键环节。

1. 分工程类型组织施工

根据整治任务,将工程划分为农田工程、建设用地工程、生态工程三大类,分类推进:

工程类型核心内容施工要点
农田工程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土壤改良- 土地平整:采用“表土剥离→田块归并→表土回覆”工艺,剥离厚度≥30cm,回覆率≥90%;
- 灌溉排水:混凝土渠道(渗漏量≤5m³/km·h)、排水沟(梯形断面,边坡比1:1.5);
- 田间道路:机耕路(宽≥3m,混凝土厚度≥15cm)、生产路(宽≥1.5m,碎石夯实);
- 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2吨/亩)、秸秆还田(翻压深度≥20cm)。
建设用地工程宅基地复垦、工矿废弃地复垦、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宅基地复垦:拆迁前完成房屋测绘与评估,复垦后土壤重构(客土回覆≥50cm),平整后坡度≤5°;
- 工矿废弃地复垦:边坡治理(浆砌石护坡≥30cm厚)、植被恢复(本土灌木成活率≥90%);
- 公共服务设施:卫生室、文化广场等按设计标准施工(如广场硬化厚度≥20cm)。
生态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污染耕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 水土流失治理:梯田(田面宽≥3m,田坎高≤1.5m)、鱼鳞坑(直径≥1m,间距≥2m);
- 污染修复:植物修复(蜈蚣草种植密度≥8000株/亩)、化学淋洗(淋洗剂用量≤5m³/亩);
- 生物多样性:种植本土乔木(松树、樟树)、设置生态廊道(宽≥5m)。

2. 关键环节控制

  • 工程变更管理:施工中如遇设计不符(如地质条件突变、村民诉求调整),需按原审批程序申请变更(重大变更需省级审批),严禁“先施工后报批”;

  • 隐蔽工程验收:对地基处理、地下管道铺设等隐蔽工程,需在覆盖前由监理、村代表、技术专家共同验收并拍照留存,形成《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 进度管理:制定《工程进度甘特图》,每周召开现场例会(乡镇政府、施工方、监理、村代表参加),通报进度偏差(如滞后超10%需调整施工方案),确保关键节点(如播种前的农田工程)按时完成。

3. 村民参与与权益保障

  • 现场监督:邀请村民代表担任“义务监督员”,参与工程质量巡查(如检查渠道混凝土厚度、道路压实度);

  • 用工优先:优先雇佣项目区村民参与工程施工(如土方开挖、绿化种植),工资标准不低于当地同类工程劳务市场价,按月结算并公示;

  • 纠纷调解:设立“项目矛盾调解室”,由乡镇干部、法律顾问、村干组成,及时处理施工中涉及的权属争议、补偿纠纷(如要求3个工作日内响应,7个工作日内办结)。

三、质量与安全管理:确保工程达标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需建立“全员参与、全程控制”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1. 质量监管

  • 标准执行:所有工程严格按设计图纸、《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等规范施工,关键指标(如灌溉保证率、土壤有机质含量)需经检测达标;

  • 三方验收:单项工程完工后,由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初验、县级自然资源局联合农业农村等部门终验,形成《单项工程验收报告》;

  • 第三方检测: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土壤改良效果(如有机质含量)、建筑材料(如混凝土强度)进行抽样检测,检测报告作为验收依据。

2. 安全管控

  • 风险排查:施工前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如边坡开挖的高坠风险、机械操作的碰撞风险),制定《安全施工方案》;

  • 安全培训:对施工人员(尤其是高空、机械作业人员)开展安全培训(如佩戴安全帽、操作规范),特种作业人员需持证上岗;

  • 现场监管:监理单位每日巡查施工现场,记录安全隐患(如未设置警示标志),责令立即整改;重大隐患需停工整顿,直至符合安全要求。

四、资金与成本管理:严控支出合规性

资金是项目实施的“血液”,需严格执行“专款专用、公开透明”原则。

1. 资金拨付

  • 按工程进度分期拨付:开工预付≤30%,单项工程验收合格后付至60%,整体竣工验收后付至85%,结算审计完成后付至97%,剩余3%作为质量保证金(质保期满1年后支付);

  • 村民补偿资金:青苗补偿、拆迁安置费等需在施工前全额支付到户,留存银行转账凭证。

2. 成本控制

  • 预算管理:严格控制非工程费用(如前期费用、管理费)占比(≤15%),禁止超预算支出;

  • 变更签证管理:变更导致的费用增减需经监理、建设单位、审计三方确认,留存影像资料,避免“口头变更”;

  • 审计监督:委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重点核查工程量计量(如渠道长度以GPS测量为准)、单价套用(如按当地水利工程定额)是否合规。

五、验收与后期管护:巩固整治成果

工程完工后需通过验收,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避免“重建设、轻管理”。

1. 竣工验收

  • 初步验收:由县级自然资源局组织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财政等部门,对工程质量、目标完成率(如新增耕地面积达标率≥95%)、资金使用合规性进行验收,形成《初步验收意见》;

  • 省级终验:跨乡镇或涉及重大调整的项目,需报省级自然资源厅终验,重点核查是否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耕地占补平衡是否落实;

  • 备案归档:验收合格后,将项目档案(设计图纸、施工记录、验收报告、资金凭证等)移交县级自然资源局档案馆长期保存。

2. 后期管护

  • 责任主体:明确管护主体(如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签订《管护协议》,落实管护经费(可从土地整治收益中提取5%-10%);

  • 管护内容:农田工程(定期清理渠道淤泥、修复破损道路)、生态工程(补植苗木、防治病虫害)、建设用地(维护公共设施、防止私搭乱建);

  • 动态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定期巡查(每季度1次),及时发现并处理破坏行为(如占用耕地建房),确保整治效果长期保持。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程实施的核心是“统筹协调、责任到人、严格监管、村民参与”。通过前期充分准备、分类型科学施工、全流程质量管控、合规资金管理及长效管护,最终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村美观”的整治目标,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土地资源支撑。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