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如何保证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不减少?

本站     2025/7/18 9:29:00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为确保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不减少,需通过“政策约束+激励机制+监管保障”多维度措施,结合地方实践案例,形成刚性约束与灵活激励并行的保障体系。以下是具体策略及实施路径:

一、财政资金刚性保障机制

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地方政府需将全域土地整治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明确资金来源(如中央补助、涉农整合资金、土地出让收入等)。例如,湖南省要求地方将土地出让收入用于乡村振兴的比例提高至不低于5%,优先保障整治项目。

建立“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制度,资金支付需附监理签认的进度报告,严禁挪用。

专项债券与奖补资金

符合条件的项目可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需编制收益平衡方案(如指标交易收益覆盖本息1.1倍以上)。广东省2023年下达2.55亿元引导资金,2024-2026年计划再安排4.38亿元奖补资金,分档激励成效显著地区。

奖补资金明确用途限制(如农用地整理、生态修复),并设定上限(如单个县不超过3000万元),确保资金精准投放。

二、政策激励与约束措施

绩效考核与资金挂钩

将资金投入与绩效目标(如新增耕地质量达标率、生态修复面积)绑定,未达标项目扣减20%-30%奖补资金。例如,广东省对成效排名前3的县(市、区)给予1000万元奖补,后位县则无奖励。

实施“红黄牌”预警机制,对连续两年资金到位率低于80%的地区,暂停新项目审批。

用地指标倾斜与收益分配

对资金足额到位的地区,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中给予优先分配权。例如,湖北省将指标交易收益的30%反哺地方政府,用于补充整治资金。

明确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的收益分配比例(如土地指标交易收益的70%返还社会资本),降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

三、资金监管与风险防控

全过程动态监管

建立“立项-实施-验收”全流程数字化监管平台,实时监控资金流向。例如,广东省通过“海易兑平台”实现奖补资金线上申请、拨付和审计。

每季度开展资金使用专项审计,重点核查是否存在虚报工程量、超范围支出等问题。

风险分担与兜底机制

设立财政资金风险补偿基金,对社会资本因政策调整等造成的损失给予补偿(如广东省对PPP项目提供最高10%的财政补贴)。

明确地方政府为资金投入第一责任人,若社会资本违约或指标交易收益不足,由财政资金补足缺口。

四、多元化资金整合路径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

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农业农村、水利、交通等涉农资金,形成“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资金拼盘。例如,湖南省要求地方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资金统筹用于整治项目。

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评估资金整合成效,优化分配方案。

社会资本长效参与

推广PPP、EOD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例如,广东省通过“政银企”合作签约项目金额超140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占比达80%。

探索“土地整治+产业运营”模式,以整治后土地增值收益反哺财政投入。如广州市从化区通过农文旅融合项目,实现年旅游收入超2亿元,其中30%用于补充整治资金。

五、典型案例参考

广东省“奖补+指标交易”模式

2023年省财政下达2.55亿元引导资金,对成效突出的地区分档奖励;同步建立指标交易收益分配机制,将50%收益用于补充财政资金,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闭环。

湖南省“财政整合+社会资本”机制

整合涉农资金占比达40%,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率超60%,并通过土地出让收入补充资金缺口,确保财政投入占比不低于30%。

湖北省“风险补偿+绩效挂钩”实践

设立2亿元风险补偿基金,对因政策调整导致社会资本退出的项目提供补偿;同时将资金到位率与下年度用地指标挂钩,倒逼地方政府落实投入。

保障地方政府资金投入的核心在于构建“刚性约束+激励引导+风险兜底”的政策体系:

刚性约束:通过预算管理、审计监督确保资金到位;

激励引导:以奖补政策、用地指标倾斜激发投入积极性;

风险兜底:设立补偿基金、明确责任分担机制降低财政压力。
实践中需结合地方财政能力与项目特点,动态优化资金结构,实现可持续投入。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