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海绵城市理念下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系统设计

本站     2025/6/10 11:09:23    

海绵城市理念下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系统设计:从“达标排放”到“资源循环”的协同实践

在“双碳”目标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海绵城市作为“渗、滞、蓄、净、用、排”一体化的水系统治理模式,正推动污水处理厂从“末端治理者”向“资源循环节点”转型。尾水回用作为海绵城市“用”的核心环节,通过将处理后的尾水与海绵设施深度融合,可实现“污水-再生水-生态补水-雨水补给”的闭环,显著提升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以下从设计逻辑、关键技术、系统构建及实践案例四方面展开论述。

一、设计逻辑:海绵城市与尾水回用的协同目标

海绵城市的核心是“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而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的本质是“人工强化循环”。二者协同需遵循三大逻辑:

1. 目标一致性

海绵城市:缓解内涝、补充地下水、改善地表水环境、提升生态韧性。

尾水回用:减少自来水消耗(替代率可达20%~40%)、降低尾水直排对受纳水体的污染负荷(如TN、TP削减30%~50%)。
二者共同指向“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环境质量提升”的双重目标。

2. 空间耦合性

污水处理厂通常位于城市下游,尾水排放路径可与海绵设施(如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调蓄池)的空间布局重叠。例如,尾水可经管道输送至城市公园的景观湖,或通过渗透铺装下渗补充地下水,实现“近水楼台”的资源循环。

3. 水质适配性

尾水水质(如COD≈30~50mg/L,TN≈5~15mg/L,TP≈0.5~2mg/L)通常优于自然水体但略低于自来水,需根据回用场景(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景观补水)调整处理深度,同时兼顾海绵设施对水质的要求(如渗透铺装需控制悬浮物≤10mg/L,避免堵塞)。

二、关键技术:尾水回用系统设计的四大核心模块

1. 尾水水质特性分析与回用需求评估

输入端:分析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污染物浓度(常规指标+新兴污染物如微塑料、药物残留)、水量波动(日/季节变化系数)、余氯含量(消毒工艺影响)等,明确尾水的“可用性边界”。

需求端:结合城市规划(如绿地面积、道路长度、景观水域规模),测算不同回用场景的水量需求(如绿化灌溉需水量=绿地面积×灌溉定额×年灌溉天数)。

匹配性分析:通过“水质-水量-需求”三维矩阵,确定尾水回用的优先级(如优先用于对水质要求低的道路冲洗,其次景观补水,最后地下水回补)。

2. 尾水深度处理工艺优化

尾水回用前需根据目标场景调整处理工艺,确保水质达标(参考《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常用技术包括:

物理过滤:砂滤、活性炭过滤(去除悬浮物SS≤10mg/L,浊度≤5NTU);

生物强化:人工湿地(利用植物-微生物协同作用去除TN、TP,负荷率≤100g BOD/(m²·d))、生物接触氧化(脱氮效率≥70%);

化学处理:混凝沉淀(投加PAC去除TP至≤0.5mg/L)、臭氧氧化(降解有机物,提升可生化性BOD/COD≥0.3);

膜分离:超滤(UF)或纳滤(NF)(去除细菌、病毒,产水浊度≤0.1NTU)。
注:针对低碳目标,可优先选择“人工湿地+砂滤”组合工艺(能耗仅为传统工艺的1/3~1/2)。

3. 海绵设施与尾水回用的系统集成设计

渗透型设施:将尾水引入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或生物滞留池,通过土壤-植物系统渗透补充地下水。设计要点:渗透铺装的渗透系数≥1×10⁻⁴cm/s,底层设置砾石层(厚度≥30cm)防止堵塞;生物滞留池的种植土需选择亲水性植物(如芦苇、香蒲),填料层粒径分布(2~5mm占比60%)以平衡渗透速率与污染物截留。

调蓄型设施:利用雨水调蓄池、景观湖等储存尾水,错峰用于干旱期灌溉或景观补水。设计要点:调蓄池容积需满足“24小时尾水调蓄+5年一遇暴雨径流叠加”(如某城市设计调蓄池规模为5000m³,可兼顾尾水储存与暴雨应对);景观湖需设置水力停留时间(HRT)≥2天,通过水生植物(如睡莲、凤眼莲)强化水质净化。

复合型设施:构建“尾水净化-雨水收集-生态补水”一体化系统。例如,污水处理厂尾水经人工湿地预处理后,进入雨水花园进一步净化,最终储存于地下蓄水池,用于周边社区绿化灌溉,实现“污水→再生水→生态用水”的闭环。

4. 智能监测与动态调控系统

在线监测:安装水质传感器(监测pH、浊度、余氯、氨氮)、流量计(监测尾水回用流量)及气象站(监测降雨量、蒸发量),实时获取系统运行数据。

智能调控:通过PLC+AI算法(如模糊控制模型),根据实时数据动态调整回用策略。例如,降雨前降低尾水回用流量(预留调蓄空间),降雨后优先利用储存的尾水补充景观湖;干旱期提高回用优先级(如增加绿化灌溉频次)。

三、实践案例:某南方滨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系统设计

1. 项目背景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规模10万m³/d,出水执行一级A标准(COD≤50mg/L,TN≤15mg/L,TP≤0.5mg/L),周边规划有200公顷城市绿地、50公里道路及1个5公顷景观湖。目标:通过海绵化改造,实现尾水回用率≥30%(即3万m³/d),减少自来水消耗。

2. 系统设计要点

水质处理:尾水先经“超滤膜(UF)+臭氧氧化”工艺处理(产水COD≤30mg/L,浊度≤0.5NTU),满足绿化灌溉(GB/T 18920中“城市绿化”标准)与景观补水需求。

海绵设施集成:

渗透型:建设下沉式绿地20公顷(渗透铺装面积占比40%),年渗透尾水约8000m³;

调蓄型:改造现有雨水调蓄池(容积5000m³),储存尾水用于旱季灌溉;

复合型:在景观湖周边设置“表流湿地+沉水植物区”(面积1公顷),尾水经湿地净化后(TN≤10mg/L,TP≤0.3mg/L)排入湖泊,兼顾景观功能与水质提升。

智能调控:搭建SCADA系统,根据降雨预报(提前24小时)与尾水水量(实时监测),动态分配回用路径——降雨期减少回用流量(储存于调蓄池),非降雨期优先回用至绿地(占比60%)与道路冲洗(占比30%),剩余10%补充景观湖。

3. 实施效果

水资源效益:年回用尾水约1095万m³,替代自来水1095万m³(按3元/m³计算,年节约成本3285万元);

环境效益:年减少尾水直排量1095万m³,受纳水体TN、TP负荷分别削减40%、35%;

社会效益:景观湖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Ⅳ类,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由1年一遇提高至3年一遇。

四、挑战与优化方向

尽管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尾水回用系统已取得显著成效,仍需解决以下问题:

1. 技术层面

尾水回用与海绵设施的长期运行稳定性(如人工湿地填料堵塞、膜组件污染);

新兴污染物(如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回用系统中的迁移转化风险。

2. 管理层面

多部门协同机制(水务、环保、园林)需强化,避免“各自为政”;

缺乏经济激励政策(如再生水价格补贴、碳交易收益),社会资本参与度不足。

3. 未来优化方向

材料创新:开发抗堵塞、易再生的渗透铺装材料(如生物炭改性砾石);

数字孪生:构建“尾水-海绵设施-受纳环境”数字模型,预测系统长期运行风险;

政策配套:完善再生水价格形成机制,将尾水回用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考核指标。

总结: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系统设计,是“水资源循环”与“水生态修复”的深度融合实践。通过精准匹配需求、优化处理工艺、集成海绵设施及智能调控,可实现“污水变资源、排放转补给”的转型,为城市水系统韧性提升提供可复制的“绿色方案”。未来,随着技术创新与政策完善,尾水回用将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支撑,推动城市向“节水型、生态型、韧性型”方向发展。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