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采样点的设置有哪些要求?
本站 2025/1/22 9:05:01
由于水文地质等因素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地下水采样点的设置较为复杂。一般国控地下水监测点网密度一般不少于每100km2 0.1眼井,每个县至少应有1~2眼井,平原(含盆地)地区一般为每100km2 0.2眼井,重要水源地或污染严重地区适当加密,沙漠区、山丘区、岩溶山区等可根据需要,选择典型代表区布设监测点。省控、市控地下水监测点网密度可根据具体情况和相关规范自定。
在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地区、饮水型地方病(如高氟病)高发地区、对区域地下水构成影响较大的地区,如污水灌溉区、垃圾堆积处理场地区、地下水回灌区及大型矿山排水地区等应布设监测点(监测井)。
为了在掌握污染物类型、分布和污染物扩散条件的同时,弄清地下水的分层和流向等情况,通常需要布设背景值监测井和污染控制监测井。
1. 背景值监测井(点)的布设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状况和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在污染区外围地下水水流上游,设置一个或数个背景值监测井。背景值监测井应尽量远离城市居民区、工业区、农药化肥施放区、农灌区及交通要道。
2. 污染控制监测井(点)的布设
污染源的分布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扩散形式是布设污染控制监测井的首要考虑因素。各地可根据当地地下水流向、污染源分布状况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扩散形式,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布设污染控制监测井,监测重点是供水水源地保护区。
①渗坑、渗井和固体废物堆放区的污染物在含水层渗透性较大的地区以条带状污染扩散,监测井应沿地下水流向布设,以平行及垂直的监测线进行控制;渗坑、渗井和固体废物堆放区的污染物在含水层渗透性小的地区以点状污染扩散,可在污染源附近按十字形布设监测线进行控制;
②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物沿河渠排放或渗漏以带状污染扩散时,应根据河渠的状态、地下水流向和所处的地质条件,采用网格布点法布设垂直于河渠的监测线;污灌区和缺乏卫生设施的居民区生活污水易对周围环境造成大面积垂直的块状污染,应以平行和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方式布设监测点;
③地下水位下降的漏斗区,主要形成开采漏斗附近的侧向污染扩散,应在漏斗中心布设监控测点,必要时可穿过漏斗中心按十字形或放射状向外围布设监测线;
④透水性好的强扩散区或年限已久的老污染源,污染范围可能较大,监测线可适当延长,反之,可只在污染源附近布点。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