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不同生态问题,采用“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技术路线,涵盖以下核心手段:
1. 水生态修复技术
河道综合治理:清淤疏浚(清除淤泥、垃圾)、生态护岸(采用石笼、植草砖替代混凝土硬化)、恢复自然蜿蜒岸线(如浙江某河道整治后鱼类种类增加30%)。湿地修复:建设人工湿地(如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净化污水;恢复退化湿地(如退塘还湿、退田还湖),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水系连通:打通断流河道、修复灌溉渠系,构建“河-塘-沟-渠”联网的水生态系统。
2.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换土法(移除污染土层,填充清洁土)、热脱附(高温加热去除挥发性污染物)。化学修复:淋洗法(用化学溶剂溶解污染物)、氧化还原(投加药剂分解重金属)。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种植超富集植物吸收重金属,如蜈蚣草吸收砷)、微生物修复(接种功能菌降解有机物)。农艺调控: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如紫云英)提升土壤有机质,降低污染物活性。
3. 林草生态修复技术
植被恢复:在疏林地补植乡土树种(如松树、栎类),在荒山种植灌木(如刺槐、紫穗槐);石漠化区采用“封山育林+人工补植”模式。水土保持:坡耕地实施“坡改梯”(修建水平梯田),配套种植水土保持林(如马尾松)和经济林(如油茶),减少泥沙流失。生态系统提升:在农田周边建设生态廊道(如保留田埂杂草、种植灌木带),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通道。
4. 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栖息地修复:保留整治区域的池塘、林地、草甸等自然斑块,避免过度平整;建设“小微湿地”“昆虫旅馆”等微型生境。物种保护:禁止捕猎野生动物,种植本土蜜源植物(如紫花苜蓿)吸引传粉昆虫;在传统村落周边划定“古树名木保护小区”。
5.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工程治理:滑坡体采用抗滑桩、挡土墙固定;泥石流沟修建拦砂坝、排导槽。生态防治:在坡面种植深根性灌木(如刺槐)固定土壤,减少地表径流冲刷。
咨询热线:17736920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