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核心要求有哪些?

本站     2025/5/17 14:51:01    

高标准农田是指通过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完善、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并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耕地。其建设标准和核心要求如下:

一、核心建设标准

基础建设要求

田块整治:实现“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田块平整且集中连片,耕作层厚度达30厘米以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8%。

设施配套:完善灌溉排水系统(如高效节水灌溉、生态塘净化)、田间道路(通达度≥90%)、农田电网及智能控制系统,提升机械化水平和抗灾能力。

生态保护:结合防风林、生态护坡等措施,防护面积比例≥90%,并在污染区实施退水净化系统。

区域差异化标准
根据2025年《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全国分为7大建设区域,各有侧重:

东北区重点完善灌排设施和黑土地保护;

黄淮海区提升灌溉保证率;

西北区破解“卡脖子”干旱问题;

西南区加强梯田改造和工程性缺水治理。

二、政策与规划目标

国家规划

到2030年建成13.5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8亿亩;2035年力争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新增高效节水灌溉1.3亿亩。

中央财政亩均投入超1500元,2024年新疆新建500万亩,全国累计建成超10亿亩。

资金与监管

中央与地方共同投入,允许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建设,并探索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

实行项目全流程监管,严查偷工减料、资金挪用等问题,并依托全国监测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

三、建设成效与管护

经济效益

项目区机械化水平提升15-20%,土地流转率提高30%,亩均节本增效约500元,节水20-30%、节电30%以上。

例如南京兰花塘片区通过智能灌溉和生态护坡,实现“农田+生态防护林”双效益。

运营管护机制

县级政府负责公共设施维护,经营主体自主管护田间设施,鼓励通过购买服务、保险等方式专业化维护。

严禁擅自占用或损毁,灾毁地块需及时修复补建,并定期监测地力。

四、限制与禁止区域

禁止在25度以上坡地、生态保护红线区、严格管控类耕地等区域建设;优先支持东北黑土区、平原、高产潜力区。

通过以上标准与政策协同,高标准农田将全面提升我国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